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廖循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作者/摄影:王艳婷   审稿:   出处: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点击量:    日期:2025-09-29

9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廖循研究员应邀来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由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团队彭良才教授主持,学院相关研究方向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陈学伟教授以“水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及利用”为题,聚焦粮食安全领域的关键科学难题展开讲解。他强调,稻瘟病作为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癌症”,目前面临三大科学挑战:高抗与广谱难兼顾、抗病与生长难协调、抗病与高产难平衡。为破解上述难题,该团队提出“双管齐下”的研究策略。在寄主层面,筛选获得广谱抗病水稻资源,成功克隆13个广谱抗病相关新基因,系统解析了水稻抗病信号调控网络,从而增强水稻抗病性;在病原菌层面,揭示了稻瘟菌MoSnt2调控附着胞形成、超长链脂肪酸介导septin组装的致病机制,并发掘出可防治稻瘟病等真菌病害的超长链脂肪酸合成抑制剂,从而破坏稻瘟菌致病力。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Cell、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为培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大理论和应用基础。团队迄今培育或合作培育“川康优6308”等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3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323万亩,其中1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我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推广种植,产生显著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廖循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活捉活性天然小分子助力人类健康”的报告。介绍了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通过配体垂钓策略,挖掘药食两用植物中抗帕金森病和抗光衰老活性成分。在抗帕金森病(PD)活性成分研究中,团队以黑果枸杞果实为研究对象,成功筛选出具有抗PD潜力的活性分子;在抗光老化活性成分研究中,同样借助“配体垂钓”技术,为药食两用植物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物质基础。他强调,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发更特异、更灵敏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源自天然的解决方案。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踊跃提问,专家们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此次讲座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在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本次的学术报告会,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前沿学术论坛的建设,深化与各高校研究所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专家简介

陈学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基石研究员,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青(延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曾获首届“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四川杰出人才奖及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要从事水稻与病原菌互作分子基础及病害防控抗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Nature MicrobiologyPNAS 等期刊发表论文45篇,合作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35个。

廖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四川省质谱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委会委员。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针对中药活性物质的快速发现与分析,提出中药成分的“配体垂钓”策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四川省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