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我院团队在近红外二窗荧光成像指导的抗肿瘤声动力治疗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作者/摄影:余琦   审稿:   出处: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点击量:    日期:2025-05-13

近日,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Biomaterials在线发表了我院李草教授团队(疾病诊疗用纳米材料团队)青年教师余琦博士在抗肿瘤声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381)。

声动力疗法(SDT)是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非侵入性时空调控手段,因其优异的组织穿透性和生物安全性备受关注。然而,声敏剂存在肿瘤富集效率低、活性氧(ROS)生成不足及深层穿透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治疗效果。如图1所示,该团队首先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超小尺寸的无机声敏剂Na3TiF6NPs。结合系统表征与理论计算发现,该材料通过形成氧空位、减小带隙以及增强对H2O和O2分子的吸附能力,显著提升超声诱导的ROS生成效率。随后,将Na3TiF6NPs与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探针T1共同封装至酸响应基团修饰的热敏脂质体中,构建pH/光热双响应的尺寸可变聚簇纳米系统NTTD。该纳米系统在肿瘤微酸环境下通过静电作用聚集成大尺寸团簇,显著增强肿瘤滞留效果。进一步地,根据NIR-II荧光成像诊断结果,对NTTD进行激光照射,促使T1分子产生热能裂解脂质体单元,释放超小Na3TiF6NPs渗透进入深层组织,并开展深部组织SDT。

研究证实,Na3TiF6凭借肿瘤酸性微环境诱导的聚簇效应和NIR-II荧光成像优势,观察到NTTD有效富集在活体肿瘤处,并展现出高空间分辨率(494mm)和信噪比(6.95)(图2)。相比于被动靶向策略,NTTD在肿瘤处的荧光信号强度提升2.4倍,滞留时间延长达60h,为成像诊断提供了稳定的时间窗口。进一步激光照射有效提升声敏剂渗透能力至4.5倍,实现了对深部肿瘤的高效穿透与治疗,肿瘤抑制率达到75.2%(图3)。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种pH/光热双响应纳米系统NTTD,这种NIR-II荧光成像指导的“酸触发聚集-光热控释”的双重尺寸转换策略,实现了诊断与治疗过程的时空精准可控,突破了声敏剂在递送效率与作用范围上的限制,有效提升了SDT治疗效用。

图1. NTTD的制备及NIR-II荧光成像指导的“酸触发聚集-光热控释”的双重尺寸转换策略,增敏SDT疗效的示意图

图2. NTTD近红外二窗成像诊断及活体肿瘤富集研究

图3. NTTD在小鼠实体瘤中SDT效用

该工作以文题“NIR-II imaging guided on-site size variable clustered nanosystem to potentiate sonodynamic therapy in deep-seated tumors”发表于期刊Biomaterials。本文的第一及通讯作者余琦博士现为湖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李草教授与华中农业大学孙耀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和通讯作者。

据悉,李草教授带领的疾病诊疗用纳米材料团队成立于2024年3月,至今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8.5,两篇)、Biomaterials(IF 12.8)、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IF 11.8)等知名期刊以湖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